最新提醒!百日咳新态势和新标准

日期:2024-05-15 09:21 来源:三元区卫健局
| | | |

  近几年,百日咳疾病发病率有上升趋势,由于接种疫苗后产生的免疫力衰减和百日咳鲍特菌变异,全球很多疫苗覆盖率较高的国家出现了“百日咳再现”,发病年龄高峰从婴幼儿转移至青少年及成年人,青少年及成年人成为婴儿百日咳的主要传染源。 

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发布的数据显示[1]2024年第一季度全国(不含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下同)共报告百日咳59458例,死亡13例,分别比2023年同期增加了57216例和13例。

  全国百日咳2024年第一季度与2023年同期比较 

   

  百日咳是什么 


百日咳是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由百日咳鲍特杆菌引起,传染性很强,人群普遍易感,其中又以儿童为主要感染人群。因病程可迁延数月,所以称为“百日咳”。

  临床表现 


潜伏期5~21天,一般为7~14天。
A. 卡他期
表现为流涕、打喷嚏、流泪、咽痛、阵发性咳嗽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多无发热,或初期一过性发热,该期排菌量达高峰,具有极强传染性持续1~2周。
B. 痉咳期
1) 表现为阵发性痉挛性咳嗽,伴咳末吸气性吼声,反复多次,直至咳出黏痰,昼轻夜重,睡眠期间痉挛性咳嗽更为突出,影响睡眠。
2) 新生儿和6个月以下婴儿咳后常会引起发绀、呼吸暂停、心动过缓或心脏停搏,此期一般持续2~6周,亦可长达2个月以上。
C. 恢复期
痉咳逐渐缓解,咳嗽强度减弱,发作次数减少,鸡鸣样吼声逐渐消失阵发性痉咳症状可持续数周或数月。
注:青少年或成人百日咳患者,常无典型痉咳,表现为阵发性咳嗽和暂时性缓解交替,持续2~3周。

  常见并发症     


A. 肺炎
可原发于百日咳,也可继发于其他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或细菌(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嗜血杆菌)感染。
B. 肺动脉高压
可见于少数患儿,严重者可猝死。
C. 百日咳脑病
主要发生于痉咳期,可表现为惊厥,抽搐、高热、昏迷等,恢复后可能会遗留偏瘫等神经系统症状。

  实验室检查 


A. 细菌培养
鼻咽部分泌物可培养到百日咳鲍特菌,病程 3周以后阳性率低。
B. 核酸检测
鼻咽拭子或者鼻咽洗液标本中百日咳鲍特菌核酸检测阳性,发病3周内阳性率高。
C. 血清学检查
1) 咳嗽 >2~3周的百日咳病例诊断价值大。
2) 恢复期血清人百日咳类毒素lgG抗体(PT-lgG)滴度较急性期呈4倍及以上升高(排除近期接种过疫苗)适用于回顾性诊断。

  诊断标准 


结合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进行综合分析, 作出诊断。
A. 疑似病例:具有以下任意一项者
1) 阵发性痉挛性咳嗽,病程 ≥ 2周;
2) 婴幼儿有反复的呼吸暂停、窒息、紫绀和心动过缓症状,或有间歇的阵发性咳嗽,有百日咳流行病学暴露史或者确诊病例接触史;   
3) 大龄儿童、青少年、成人持续2周以上咳嗽,不伴发热,无其他原因可解释,有百日咳流行病学或者确诊病例接触史。
B. 临床诊断病例:具有以下任意一项者
1) 疑似病例,且外周血白细胞和淋巴细胞增多,明显高于相应年龄正常范围;
2) 阵发性痉挛性咳嗽,病程 ≥ 2周,与百日咳确诊病例有明显的流行病学关联(与首发或者继发病例发病间隔5~21天)。
C. 确诊病例: 疑似病例或临床诊断病例,具有以下任一项者
1) 培养到百日咳鲍特菌;
2) 百日咳鲍特菌核酸检测阳性;
3) PT-IgG 抗体阳性或恢复期较急性期滴度呈4倍及以上升高(排除婴幼儿1年内接种含百日咳成分疫苗或既往感染)。

  鉴别诊断 


A. 百日咳样综合征
副百日咳杆菌、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及其他呼吸道病毒、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等引起的呼吸道感染,部分患者临床表现、血常规、肺部影像学表现可与百日咳类似,鉴别主要依靠病原学检查。 
B. 慢性咳嗽
支气管淋巴结结核、气管支气管异物及其他病因引起的慢性咳嗽,也可引起刺激性阵发性咳嗽,但通常无典型咳嗽末吸气性鸡鸣样吼声。可根据血常规、肺部影像学、病原学进行鉴别。

  预防 


A. 疫苗接种
接种疫苗是目前防控百日咳最有效措施。目前我国使用的疫苗是白喉类毒素、无细胞百日咳菌苗、破伤风类毒素(DTaP)三联疫苗。接种时间为3月龄、4月龄、5月龄,18月龄时各接种1剂次。通常疫苗接种3~5年后保护性抗体水平下降,12年后抗体几乎消失。若有流行时易感人群仍需加强接种。
B. 暴露后预防
以下人群建议暴露后预防:未全程接种含百日咳成分疫苗的婴幼儿、家庭内和托幼机构的密切接触者、有明确接触史的幼托机构工作人员、婴幼儿看护者、新生儿病房医务工作者。在暴露后21天内(尽可能暴露后1~2周内)接受药物预防或者紧急接种疫苗预防(我国尚无6岁以上儿童和成人用含百日咳成分疫苗),药物选择、剂量、疗程与治疗相同。

  总之

  百日咳是一种既古老又有新的时代特征的疾病

  有疫苗可预防

  有药物可治疗

  按时、全程接种疫苗

  出现临床症状尽快就医

  以获得及时有效的治疗

  就能最大程度地避免百日咳带来的危害

 

  注:  1.数据来源于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网站

https://www.ndcpa.gov.cn/jbkzzx/c100016/second/list.html
2.部分内容摘自国家卫健委发布的百日咳诊疗方案(2023年版)http://www.nhc.gov.cn/ylyjs/pqt/202312/75cfff021a484d0c9c200f85f2bf746b.shtml  

  来源:福建疾控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