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人居环境,筑牢防蚊屏障
为切实筑牢基孔肯雅热等虫媒传染病的防控防线,有效遏制相关疾病的发生与传播,全力保障辖区内居民群众的生命健康与安全,营造洁净、安全、宜居的生活环境,近日,我镇全面开展防蚊灭蚊专项工作,筑牢公共卫生防护网。
聚焦村(居)群众居住区,公共活动区等重点区域和薄弱环节,逐户走访翻盆倒罐,检查房前屋后的各类积水容器,及时清理废弃积水、生活垃圾和长期堆积的杂物,彻底清除卫生死角和蚊媒孳生环境,有效切断疾病传播途径,力求从源头上降低蚊媒密度。
在环境清理的基础上,我镇同步组织专业消杀人员,对镇墟主次干道、背街小巷、下水道口、绿化带及前期排查出的卫生死角等蚊媒易孳生区域,进行了化学药物消杀作业。特别是针对布雷图指数超标区域,消杀队伍开展了全覆盖,全方位消杀,力求精准高效,不留空白,最大限度地杀灭成蚊及蚊幼虫,有力遏制蚊虫孳生繁殖。
基孔肯雅热防护知识
夏日蚊虫增多,被蚊子咬后若出现高热、关节肿痛等症状,需警惕基孔肯雅热。让我们一起认清这种由蚊子传播的疾病,做好科学防护! 一、基孔肯雅热如何传播? 基孔肯雅热是由基孔肯雅病毒引起的、通过媒介伊蚊(俗称“花斑蚊”)叮咬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各年龄段人群均有可能感染发病。 二、感染后有哪些典型症状? 其潜伏期一般是2一12天,通常是3一7天,患者会出现以下症状: 发热:持续1-7天,伴有寒战、头痛、背痛、全身肌肉疼痛等。 皮疹:发病后第2-5天出现,躯干、四肢伸侧、手掌和足底出现红色斑丘疹或紫癜,部分患者伴有瘙痒感。 关节疼:关节和脊椎出现疼痛,特别是手、腕、踝和趾关节等小关节疼痛明显。 注意:基孔肯雅热与登革热症状较为相似,但相较于登革热,基孔肯雅热发热期较短,关节痛更为明显且持续时间较长。从基孔肯雅热流行地区返回,应做好自身健康监测,如出现以上症状请立即就医,并主动告知医生近期旅行史! 三、预防是关键! 目前没有针对基孔肯雅热的特效抗病毒药物,也无疫苗可预防,所以防蚊灭蚊、避免叮咬是防护的关键。 1、清除积水:定期清理室内外积水(如花盆托盘、空瓶等),杜绝蚊子滋生环境; 2、定期灭蚊:家中可使用蚊香、灭蚊剂等,降低蚊虫密度; 3、避开高峰:日出和日落前几小时是蚊虫活跃期,尽量减少前往蚊虫密集区域; 4、加强防护:使用驱蚊药、中药香囊等,外出时穿长袖衣裤,减少叮咬风险。 别看蚊子小,“咬”出病来可不得了!夏日蚊虫多,牢记这些知识点,做好防蚊措施,才能安心度夏~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闽公网安备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