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在八闽 | 三明三元:“素中之荤” 竹洲“豆腐皮”

日期:2023-04-12 17:04 来源:三元区文旅局
| | | |

  三明市三元区莘口镇的竹洲村的村民大多来自江西移民。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个长汀的外乡人来到竹洲以制作豆腐皮为生,为了与当地人和睦相处,就带领村民学会了豆腐皮的制作技术。

  这里的手工豆腐皮曾经颇有名声,村里家家户户都开豆腐皮作坊。

   

  豆腐皮,又称“腐竹”,也叫“腐筋”,豆香浓郁,入汤不化,味道鲜美,是素食上品。

  豆腐皮一词最早出现在李时珍《本草纲目》。李时珍说,将豆浆加热时,表面出现一层膜,将膜取出,干燥后即得腐皮。

  腐皮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软磷脂、铁元素、矿物质等含量。不仅可以防止贫血、降低血脂,同时还能预防骨质疏松和强健骨骼的作用。

  竹洲农家现如今的作坊还是坚守古时传统的手工工艺,采用柴火烧煮炭火慢烤而成,不含任何化学添加剂。

  首先是精选原料,必须选择颗粒饱满、色泽黄亮的大豆。

   

  精选原料

  然后浸豆磨浆,把去衣的黄豆放入缸或桶内浸泡8小时左右即可以磨浆。

  磨浆时最讲究加水均匀,磨出的豆浆才会洁白细腻。若是炎夏季节还必须尽快上锅烧煮,否则蛋白质极易变质。之后便过滤豆浆,倒入平底铁锅内烧煮。

   

  浸豆磨浆

  到了“煮浆挑膜”这个阶段,制作方式才与豆腐分道扬镳。

  在这一环节中,火候控制是成败的关键。火接不上,或者太慢,都不能结膜;锅温未降,继续烧开,则易造成锅底结疤,产量下降。

   

  煮浆

  每到此时,制作人的手脚就没法停歇了。每5至7分钟就有一张膜结成,必须不断沿着九口大锅来回揭膜、上架,往复穿梭。

   

  挑膜

  待锅里只剩下浓浓的浆底,便要进入关键的挂浆环节。挂浆的目的就是让做好的豆腐皮吃起来滑滑嫩嫩的,用一片T型的刮板把锅里的浆底不断的归拢在一起,防止烧焦结疤,一边把晾在竹竿上已经自然风干略显弹性的豆腐皮拿下来裹上浓浆。

   

  挂浆

  一根杆子挂满八片豆腐皮后便统一放入一个大桶滴滤。再快速把锅洗好翻起,归拢灶里的炭火,再将滴滤干净的竹竿一字排开入灶炭烤。一切就绪后再把锅倒扣盖上,上面再覆盖上麻袋保温,其间不断翻动以免烤焦或者干湿不一。

   

  烘烤

  做25公斤黄豆的手工豆腐皮,一家人得从凌晨4点忙到晚上七八点。目前已从第一代口锅制作发展到第四代10口锅制作,单户制作成品由日成品12斤提高到35斤。目前,竹洲“豆腐皮”已经历四代手工制作。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