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生活实践案例 | 三明市垃圾分类宣教中心引领市民"改变随手扔,养成随手分"

一、新做法:垃圾中转站再利用
三元区垃圾分类下洋宣教体验中心原为三元区第三实验幼儿园旁的一座垃圾中转站,改造后华丽变装成“生态绿”+“未来蓝”的绿色生活展馆。展馆分为上下两层,面积约650平方米,布展面积近700平方米,中心全天候免费向市民开放。展馆中智慧屏、体感游戏、宣传广告、互动游戏及桌椅等设施齐全,既是市民提升自我、丰富生活的好去处,也是走进垃圾分类、参与垃圾分类的学习平台,全面实现垃圾分类与市民游客“零距离、面对面”。该中心是垃圾中转站再利用的“代表之作”。


垃圾分类宣教中心改造前后对比
二、新样板:分类宣教模式升级
中心以“垃圾分一分·三明美十分”为主题,将展馆分为科普教育区、DIY绘画区、游戏互动区、课堂培训区,相较于三明市首家垃圾分类宣教中心——三元区垃圾分类宣教中心。新建的垃圾分类宣教中心配置更完善,功能更齐全,它不仅是静态的垃圾分类信息展示窗口,更是社区志愿者垃圾分类培训和技能提升的学习平台,该中心为打造三明垃圾分类宣教模式升级提供了优质的场地、设施等硬件基础。
智慧性:通过数字化宣传教育和垃圾分类元素融入等方式,将垃圾分类宣教同日常办公、生活融为一体。


开放性:改变传统宣教模式,采取室内外结合、垃圾分类元素植入等方式,将垃圾分类宣教同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青少年宫活动中心相融合,让市民能够随时了解分类知识、掌握分类方法、树立分类意识,引导市民积极主动参与到垃圾分类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行动中去。

趣味性:室内外设置互动游戏体验区域,集科普宣教、趣味互动为一体,使得市民能够更加便捷、直观地了解垃圾分类知识,以寓教于乐的形式让“绿色、低碳、环保”的垃圾分类理念深入人心。


三、新阵地:宣教中心多元融合
1、发酵+分解,环保酵素制作。中心内生态循环中心陈列着一罐罐由红糖、水、生厨余所制成的环保酵素。利用厌氧发酵,将蔬菜叶、水果皮核等新鲜的果蔬皮分解产生“棕色”的酵素液体,该液体能够对土壤修复和改良,对植物生长也有着很大的作用,实现了家庭的变废为宝,从源头上实现了生活垃圾减量化。
市民还可以跟着工作人员一起参与酵素制作,学习不一样的“技能”。

2、 酵素+堆肥,花卉种植体验。生态循环中心制作出的环保酵素,直接利用于中心花卉盆栽栽种上,除环保酵素外,这些盆栽花卉的种植还使用了由厨余垃圾处理中心通过好氧发酵制作出的有机肥料。同时,周边市民还可以利用垃圾分类投放所获得的积分进行花卉盆栽的兑换,这些花卉盆栽不仅美化环境,还实现了另一种形式的“固废生态循环”。


3、收运+处置,分类流程可视。以蓝色为基底,利用充满科技感的布局将垃圾分类倡议、意义以及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处置的过程,直观地向群众展示。同时,中心内专门将一面墙体设计成垃圾分类游戏互动区,通过触摸感应的方式,展示介绍垃圾分类流程。


4、互动+体验,市民“成果”展示。中心内设立垃圾分类成果展示区,汇聚了广大中小学生及社会爱心人心所制作的垃圾分类手工艺品,充分体现资源利用,变废为宝的创意。同时,引入专业宣教机构福建省环保志愿者协会定期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宣教课程,如:知识课堂落叶贴画、可回收物DIY手工制作等。以多元化的活动开展吸引亲子家庭参与,促进家庭之间的互动交流,让参观者在探索体验中掌握垃圾分类的知识。以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提高居民对生活垃圾分类的认知,锻炼青少年的动手能力、培养创新创意思维。

“垃圾分类,行动于心,发动于民”,宣教中心的正式启用,将为垃圾分类推广提供新的宣传方式、渠道,培育新的力量,标志着三明垃圾分类宣教工作迈上了新的阶梯。通过宣教培训打造垃圾分类的先行者和传播者,营造垃圾分类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共同引领生活垃圾分类新时尚,形成全社会人人动手,一起为改善生活环境作努力,一起为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作贡献的美好局面,共建共享洁净美丽新三明。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