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三明市委办公室 三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全面推行“156”乡村建设工作机制 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

明委办发〔2022〕1号
日期:2022-04-14 15:25 来源:三元区农业农村局
| | | |

各县(市、区)党委和人民政府,市直各单位: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深入开展乡村建设行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再出发。经市委、市政府研究同意,决定在全市范围全面推行“156”乡村建设工作机制,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特制定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乡村建设的决策部署,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落实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的要求,以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突出规划引领,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积极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公共服务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重点工作,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加快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打造一批“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着力提升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推进三明革命老区乡村振兴再出发。

  二、实施内容

  实施“156”乡村建设工作机制,“1”即坚持“一个理念”(“原生态、低成本、有特色”);“5”即实施“五项机制”;“6”即采取“六种模式”,有效推进乡村建设,有力促进乡村全面振兴。

  (一)在建设理念上,坚持“一个理念”。

  1.坚持“原生态”。尊重山、水、林、田、湖为一体的自然底色,坚持“留白、留绿、留旧、留文、留魂”,充分考虑群众的生产生活习惯,更加注重实用性、便捷性,凸显生态特色,使自然景观、生态环境、历史建筑、历史遗迹、民族民俗得到有效保护,充分彰显乡村独特风貌。

  2.坚持“低成本”。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从村民反映最强烈、需求最迫切的突出问题入手,以优化完善为主,不搞大拆大建,分批分类、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推进,达到“花小钱办大事”的效果。

  3.坚持“有特色”。坚持“外在美”与“内在美”有机统一,统筹考虑建筑风格,将红色文化、客家文化、朱子文化等优秀传统乡土文化要素融入乡村建设,避免千篇一律,彰显地域特色。

  (二)在工作机制上,实施“五项机制”。

  1.实施“一把手”推进机制。立足解决“九龙治水”问题,严格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要求,建立健全“一把手”工作推进机制,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市、县、乡党政主要领导挂帅挂包推进乡村建设工作,配套建立“1+X”(农业农村部门总牵头,多部门各司其职)工作协商机制和乡村建设联席会机制,制定可量化、可考核的具体指标,提高乡村建设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水平。

  2.实施规划先导机制。立足解决“多规冲突”问题,建立健全“一张图”规划先导机制,按照应编尽编的原则以及“多规合一”要求,编制“村民看得懂、政府用得上”的实用性村庄规划,实现“一张蓝图绘到底”。

  3.实施农房建设管控机制。立足解决“有新房没新村”问题,建立健全“两统筹、两统管”农房规划建设管理机制,创新推行县乡村三级“房长制”,全面提升农村风貌管控水平。

  4.实施共建共享机制。立足解决“重建设、轻管护”问题,建立健全“党政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的共建共享机制,完善财政补贴和农户付费合理分担相结合的办法,推动村庄保洁、垃圾转运、污水治理等项目市场化运营,探索建立“红黑榜”“积分制”等长效管护机制,形成乡村建设共建共治共享格局。

  5.实施党建引领机制。立足解决部分乡村“空心化”、村级组织“人难选、选人难”,以及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精准化、精细化不够等问题,进一步深化“跨村联建”“人才回引”“居民夜谈会”基层党建“三大品牌”。围绕组织联建、产业联动、民生联办、乡村联治,以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市级乡村振兴示范线沿线村为重点,因地制宜探索“产业联盟”“区域联建”“村企共建”等形式,打造区域党建共同体。

  (三)在建设模式上,采取“六种模式”。

  1.打造文化传承型美丽乡村。针对历史文化特色明显的村落,用好传统建筑风貌和民风民俗资源,坚持挖掘、保护、传承并重,适度引入社会力量参与,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培育新时代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精心打造乡村“软实力”,培育文化品牌,着力推动文旅融合发展。

  2.打造产业融合型美丽乡村。针对产业基础较好的村落,发挥乡村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优势,按照宜粮则粮、宜农则农、宜工则工的思路,引导发展“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持续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带动农民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实现群众稳定增收。

  3.打造休闲旅游型美丽乡村。针对旅游资源丰富、交通区位优越的村落,做好休闲旅游文章,全力经营好美丽乡村,全力发展周末游、短途游、亲子游等新型业态,逐步形成了一批乡村旅游打卡点。

  4.打造生态保护型美丽乡村。针对生态环境优美的村落,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健全完善生态价值转换机制,因地施策开发利用,大力发展林业碳汇、森林康养、度假旅游等美丽经济,有效增加农民财产性、经营性收入,推动农民群众吃上“生态饭”。

  5.打造整村迁建型美丽乡村。针对地处偏远、生态环境脆弱、不宜生产生活、空心化严重的村落,围绕乡村可持续发展目标,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稳妥有序推进易地搬迁,依托小城镇、产业园区、旅游景区等适宜区域进行安置,村落原址因地制宜还耕还林。

  6.打造保护开发型美丽乡村。针对地处城市附近的城中村、城郊村,聚焦城市“绿地”属性,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的原则,在充分尊重群众主体意愿基础上,统筹好整治与拆迁、安置与配套、开发与保护、发展与维稳等关系,谋划好修旧如旧与拆旧建新方案,合理优化完善配套设施,全力加快城中村改造步伐。

  各县(市、区)在主要采取以上模式的同时,可结合当地实际,融合多种模式,创新其他模式,创建更具地方特色的宜居宜业美丽乡村。

  三、工作举措

  (一)建立一个乡村建设服务平台。成立市级乡村建设协调服务中心,在各县(市、区)设立乡村建设服务管理窗口,整合乡镇(街道)河长制、房长制、路长制等功能,设立乡村建设工作站,在各行政村建立乡村建设服务点,确保乡村建设工作站全覆盖,形成集信息共享、政策咨询、管理管控、联动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乡村建设服务公共平台。

  (二)整合一批乡村建设资金资源。按照资金来源渠道不变、资金用途不变、项目管理权限不变、项目实施主体不变、检查验收标准不变的原则,以“政府主导、财政牵头、部门协作、资金整合、合力攻坚”的方式,整合各级各部门乡村振兴试点示范专项资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资金、生态补偿资金、流域整治资金等涉农项目资金资源,优先支持全市38条乡村振兴示范线,180个行政村发展。

  (三)推进一批乡村建设重大项目。各县(市、区)要谋划生成一批涉及农村道路畅通、乡村清洁能源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等方面的乡村建设重大项目。鼓励龙头企业、金融机构、协会社团等投资乡村建设领域,通过实施一批文旅康养、特色农业、仓储物流等产业项目,促进宜居宜业美丽乡村建设。

  (四)抓好一批乡村建设示范典型。重点围绕乡村振兴“百镇千村”试点,创建乡村振兴精品示范线路,树立一批乡村建设的示范典型镇、村。在各县(市、区)党员领导干部、专业技术人员、农村居民群众中开展“寻找最美乡村建设工作者”系列活动,树立一批干部、专家和群众典型。结合全市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工作,鼓励各县(市、区)不断探索可持续、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建设先进典型经验。

  (五)建立一项乡村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市级乡村建设联席会议制度,每季度召开1次以上会议,负责日常沟通、组织、督查等工作,协调解决在乡村建设工作中出现的重点、难点问题,制定乡村建设工作的相关政策、措施,形成齐抓共管加快推进乡村建设工作的合力。

  (六)健全一个乡村建设督查考评体系。各级各有关部门加强乡村建设工作督查,采取定期综合督查和不定期专项督查的办法,把各县(市、区)乡村建设工作成效、乡村建设重大项目进展情况和已经制定政策的落实情况纳入对乡村振兴实绩考核内容。

  四、工作目标

  通过创新“156”乡村建设工作机制,以实施八大工程为抓手,围绕建设“八好”新农村,着力打造“建设有品味、生活有品质、环境有颜值、产业有活力”的宜居宜业现代化农村。

  (一)铺好农村路。实施农村道路畅通工程,围绕“四好农村路”建设,实施通村窄路面拓改、通乡三级路达标、农村公路养护提升等农村公路提档升级攻坚行动,促进农村公路与乡村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二)供好农村水。实施农村供水保障工程,以城乡供水一体化为引领,加强防汛抗旱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水源保护和水质保障,全面提升农村供水保障水平。

  (三)盖好农村房。实施农房质量安全提升工程,深化农房规划建设管理机制,整县、整镇、整村推进既有裸房整治,开展农村房屋安全隐患排查,加强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传统民居保护与利用等。

  (四)办好农村学。深化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推行基础教育“总校制”,着力提高群众享受公共服务的可及性、便利性,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扩大农村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供给。

  (五)行好农村医。深化“三医联动”综合改革,推行“总院制”和分级诊疗机制,提升村卫生服务所医疗服务水平,加强农村养老服务设施,推进医养结合。

  (六)织好农村网。实施数字乡村发展工程,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通讯网络质量和覆盖水平。发展“智慧农业”,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扩大农村电商覆盖面,健全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

  (七)美好农村颜。实施农村建设品质提升工程,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美丽庭院建设、闽赣交界村容村貌专项整治等,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建设品质。

  (八)兴好农村业。实施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工程,持续抓好高优粮食、精致园艺、生态养殖、绿色林业、现代烟草等五大优势特色产业,壮大沙县小吃、现代种业、乡村旅游等富民增收特色产业。

  五、组织保障

  (一)提高认识,明确责任。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推行“156”乡村建设工作机制的重要性,明确各级党政主要领导为落实“156”乡村建设工作机制的主要责任人,党政分管领导为直接责任人,推进乡村建设工作深入开展。

  (二)突出重点,分类实施。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党委统一部署,结合当地实际,按照“分类指导、重点突破”的思路,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细化工作任务,确保乡村建设工作取得实效。

  (三)广泛宣传,营造氛围。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加强“156”乡村建设工作机制工作的宣传,充分利用报纸、网站、移动客户端、微信微博为主的全媒体传播矩阵,创新传播手段,大力宣传创新做法、成效经验,树立一批乡村建设的典型,不断充实丰富“156”乡村建设工作机制的内涵,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中共三明市委办公室

  三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4月14日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