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市梅列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实施中期评估报告

发布时间:2018-11-05 14:31 信息来源:梅列区发改局 点击数:{{ pvCount }} 字号:【

  《三明市梅列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于2016年1月22日经区第八届人大七次会议审议批准实施。今年已进入《纲要》实施的中期阶段,为全面检查总体进展情况,客观评价实施成效,系统分析存在问题及原因,并采取有力措施进一步推进规划落实,2018年6月以来,区政府组织开展了《纲要》实施中期评估,评估工作由区发改局具体组织实施。本次评估的时间段为“十三五”规划的起始日至2018年6月30日。 

  一、规划主要目标实现情况

  《纲要》提出我区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创新驱动、生态文明四类主要指标共31项,其中13项为确保实现的约束性指标,18项为努力争取实现的预期性指标,“十三五”规划实施以来总体进展顺利,多数指标执行情况良好。(详见表1) 

  (一)进展及原因分析

  1.经济发展指标,共9项。 

  地区生产总值,2016年、2017年分别完成246.92亿元和306.66亿元,年均增长7.7%;2018年上半年完成168.67亿元,可比增长6.8%。在宏观经济环境面临较大压力情况下,全区经济实现了平稳健康发展,经济总量稳中有升,2017年GDP总量达到306.66亿元,是2015年的1.35倍。但从增速看,低于“十三五”规划预期目标。主要原因是我区产业结构层次较低,受大环境、资金、用工等因素影响,二产主导产业发展趋缓,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服务业创新能力较弱,加上消费增长乏力,潜力不足,导致GDP增速还暂时未达预期目标。未来随着高质量发展和落实赶超任务的深入推进,二产发展加速,以及随着国民消费新热点的出现,消费结构的升级,支撑服务业增长的基础动力逐步回升,预计能够完成GDP规划增长目标。 

  地方公共财政收入,2016年、2017年分别完成7.36亿元和7.65亿元,年均增长0.2%,低于9.5%的规划目标;2018年上半年完成3.69亿元,可比增长0.6%。主要原因是受经济下行压力持续、政策性减收效应进一步显现等影响,财政收入增长放缓已成常态;“营改增”全面到位,房地产业、建筑业、金融保险业以及部分服务业等行业综合税负进一步下降,财政收入形势严峻。 

  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2016、2017年分别为47.21%和43.9%,累计下降3.3个百分点;2018年上半年为36.48%,下降3.05个百分点,均低于年均提高0.16个百分点的规划目标。主要原因是梅列中心城区人口规模小,增长缓慢,成规模、有效益的服务业集聚园区和高端服务业发展缓慢,引领和集聚示范作用不强,对全市服务业的贡献逐年下降;同时,2017年以来,因三钢快速增长,效益大幅提升,工业增加值较大增加拉升二产比重。随着市委对梅列区提出“再造市区产业功能、培育城市产业体系”的深入实施,全区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将逐步提高,终期规划目标经过努力仍有望实现。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016年、2017年分别完成76.68亿元和93.89亿元,年均增长7.9%,低于9%的规划目标;2018年上半年增长8.6%(2018年全市工业增加值指标只公布增幅,不公布绝对值)。从我区工业发展态势看,预计能够如期实现年均增长9%的预期目标。主要原因是经济运行稳中趋好,工业生产逐步回暖,大型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工业转型升级加快,一批新上重大项目逐步建成投产达产,促进全区工业经济保持较高增速。 

  固定资产投资,2016年、2017年分别完成174.31亿元和205.71亿元,年均增长17.7%,略低于18%的规划目标;2018年上半年可比增长13.6%(2018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指标只公布增幅,不公布绝对值)。总体保持中高位运行,投资规模稳步增长,到“十三五”期末,固定资产投资预计能够完成年均增长18%的规划目标。主要原因是重大项目支撑作用突出,城投广场、碧桂园、万达广场、中粮壹号院、富力爱丁堡、台明球墨铸管、百特智能装备、三明杭萧钢构、建祥装配式建筑等一批大项目开工建设,带动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 

  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016年、2017年分别完成74.87亿元和83.37亿元,年均增长7.2%,低于10%的规划目标(2018年由于限下商品贸易专业改革,暂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数据);从总量上看,2017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3.37亿元,较往年有了明显的突破。随着永星国际、万达广场、新都汇等一批大型商业项目逐渐成熟和完善,预计能够完成该指标的“十三五”终期规划目标。主要原因是我区该指标基数较大,已占全市总量近25%,特别是近年来受到电商冲击,商贸业同质化竞争加剧,权重企业新华都、夏商百货零售额同比下降,2016年以来万达广场数亿元营业额由于统计规则限制无法纳入统计。 

  外贸出口总额,2016年、2017年分别完成19.28亿元和22.2亿元,年均增长为8.3%,高于5%的规划目标;2018年上半年完成7.9亿元,下降64.9%。预计能够如期实现规划目标。主要原因是生产型出口企业少,外贸出口企业结构不均衡所致。未来随着重点生产型出口企业出口额扩大,预计可完成规划目标。 

  验资口径实际利用外资,2016年、2017年分别完成1482万美元和1614万美元,年均增长8.4%,高于6%的规划目标;2018年上半年完成4326万元。按此速度,到“十三五”末期将提前完成2208万美元的规划目标,主要得益于招商引资工作创新发展,主动作为走出去招商。 

  户籍人口城镇化率,2016年、2017年分别为90.6%和91%,累计提高3.4个百分点,高于年均提高0.9%的规划目标。随着城镇化、工业化步伐的加快推进,以及人口的内聚外迁,预计可实现到2020年达92%的规划预期目标。 

  2.民生改善指标,共9项。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6年、201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完成33803元和37182元,年均增长9.3%,高于9%的规划目标;2018年上半年完成22856元,可比增长9.1%,预计能够如期实现规划目标。2016年、2017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完成15393元和16840元,年均增长9.4%,接近10%的规划目标;2018年上半年完成8639元,可比增长8.8%,预计能够如期实现规划目标。主要原因是政府加大收入分配力度,着力促进中低收入职工收入提高,城乡居民转移性收入和工资收入均较快增长,预计2020年将提前实现绝对值预期目标。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2016年、2017年及2018年上半年分别为1655人、1605人和801人,2016年和2017年均超额完成各年的任务,从2018年上半年完成情况来看,预计能够完成当年年度任务。但人数总量逐年下降,低于年均增长5%的规划目标。主要原因是近几年市里每年下达我区的新增劳动力指标呈逐年下降趋势,从2014年的2650人下降到2017年的1605人,加上我区部分企业因资金短缺,经营困难等原因,企业吸纳和吸引劳动力有所下降。同时,受区位影响,每年生源地的高校毕业生返回三明就业创业人员减少,也是造成总量下降的原因。 

  财政教育支出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比重,2016年、2017年分别为20.8%和17.6%,累计下降3.36个百分点,低于年均提高0.09个百分点的规划目标;2018年上半年为2.29%。今后我区将进一步加大财政对教育支出的投入,力争2020年对教育支出的投入比重达到目标占比21.4%。 

  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生数,2016年、2017年分别为5人、5.98人,分别增长2.5%、19.6%,预计2020年能够完成5.1人的目标任务,主要得益于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推动发展。 

  城镇登记失业率,2016年、2017年和2018年上半年分别为2.33%、2.33%和2.34%,均控制在3.5%的规划目标以内。 

  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均按进度完成市下达的年度参保任务,高于90%的规划目标。 

  贫困人口减少,按照福建省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福建提出2018年实现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因此该项指标将按省里的部署提前完成。 

  注册志愿者人数占居民人口的比率,2016年、2017年和2018年上半年分别为16.2%、16.3%和16.38%,均超出规划目标15%的预期。全区志愿者发布项目数量、服务时长全市第一,预计到2020年该项指标将提前完成。 

  3.创新驱动指标,共3项。 

  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占GDP比重,2016年、2017年分别为3.1%、2.7%,高于1.8%的规划目标,研发费用投入总量及占比均位居全市前列,预计能够完成终期规划目标。 

  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2016年、2017年和2018年上半年分别为2.7件、2.92件、3.26件,高于2.6件的规划目标,科技创新工作取得了新成效,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位居全市前列,预计能够完成终期规划目标。 

  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根据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2016年、2017年和2018年上半年分别为14.2年、14.4年、14.5年,已经达到终期14.5年的规划目标。随着青年受教育权利得到更好保障,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逐步实现,以及市区吸引人才集聚政策的推进落实,预计能够完成终期14.5年规划目标。 

  4.生态文明指标,共10项。 

  2016年和2017年,我区耕地保有量分别为1954.6公顷、1943.47公顷,均高于1400公顷,符合终期规划目标要求;万元GDP用水量、单位GDP能耗下降率、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均较好地完成市下达的任务目标;森林覆盖率分别达到82.96%和81.22%,高于78%的规划目标;森林蓄积量分别为347.3万立方米、368.97万立方米,高于335万立方米的终期规划目标值;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削减率均圆满完成市下达任务目标;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分别达98.7%、98.9%,总体优于96%的规划目标;可吸入颗粒物年均浓度分别为46微克/立方米、44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0.69%、4.35%,优于56%的规划目标;主要流域Ⅰ~Ⅲ水质比例均达到100%,达到规划目标要求。主要原因是全区高度重视节能降耗减排工作,坚决打好环境防治攻坚战,全力推进重点领域、重点行业节能降耗减排,严格落实责任制,不断加大督查考核力度,取得较好成效。 

  (二)完成效果分析

  从评估期内主要指标整体的完成情况来看,全区两年多来在经济发展和社会事业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在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的形势下,经济总体保持了较快增长,反映经济发展的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城乡居民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总体符合或超过了规划进度要求。但受宏观经济、历史遗留等多种因素影响,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规划目标的难度较大。二是社会民生发展类指标整体良好,反映社会民生的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快于目标进度。三是创新类指标达到或者超出预期进度,创业创新走在了全市前列。四是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反映能源产出效率的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水耗下降指标,快于规划时间进度的要求,预计能较好地完成规划任务目标。 

  在13项约束性指标中: 

  预计可提前完成规划目标的指标有7项:城镇登记失业率、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贫困人口减少、耕地保有量、城市空气质量达到国家标准比例、可吸入颗粒物浓度、主要流域Ⅰ~Ⅲ水质比例。预计可完成规划目标的指标有6项:万元GDP用水量、单位GDP能耗降低、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削减率。 

  在18项预期性指标中: 

  预计可提前完成规划目标的指标有8项:实际利用外资、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生数、注册志愿者人数占居民人口的比率、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全社会R&D投入占GDP比重、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预计可完成规划目标的指标有7项: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外贸出口总额、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财政教育支出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比重。完成规划目标难度较大的指标有3项: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需修正的指标: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20年目标数分别修正为47871元和22660元;城镇新增就业人数2015年实际数修正为2680人,2020年目标数修正为3420人。 

  “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中期完成情况表 

  分类 

  序号 

    

  十三五规划 目标 

  2015年实际完成 

  2016 

  2017 

  2018年上半年 

  2016-2017年均增长或提高(% 

  完成程度 % 

  时序进度 % 

    

  目标值 

  年均增长(% 

  完成数 

  增长(%) 

  完成数 

  增长(%) 

  完成数 

  增长(%) 

  经济发展 

  1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361.58 

  9 

  226 

  246.92 

  7 

  306.66 

  8.4 

  168.67 

  6.8 

  7.7 

  84.8 

  147.3 

  低于预期 

  2 

  地方公共财政收入(亿元) 

  12 

  9.5 

  7.62 

  7.36 

  -3.3 

  7.65 

  3.9 

  3.69 

  0.6 

  0.2 

  63.8 

  1.7 

  低于预期 

  3 

  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48 

  0.8 

  47.2 

  47.21 

  0.01 

  43.9 

  -3.31 

  36.48 

  -3.05 

  -3.3 

  91.5 

  —— 

  低于预期 

  4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亿元) 

  120.01 

  9 

  78 

  76.68 

  7.5 

  93.89 

  8.3 

  —— 

  8.6 

  7.9 

  78.2 

  94.6 

  低于预期 

  5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339.5 

  18 

  148.4 

  174.31 

  17.5 

  205.71 

  18 

  —— 

  13.6 

  17.7 

  60.6 

  75 

  略低预期 

  6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117.57 

  10 

  73 

  74.87 

  3.2 

  83.37 

  11.4 

  —— 

  —— 

  7.2 

  70.9 

  58.2 

  低于预期 

  7 

  外贸出口总额(亿美元) 

  4.86 

  5 

  3.81 

  19.28    (亿元) 

  1.7 

  22.2    (亿元) 

  15.24 

  7.9 

  -64.9 

  8.3 

  70.2 

  汇率原因暂不统计 

  超预期 

  8 

  实际利用外资(万美元) 

  2208 

  6 

  1676 

  1482 

  7.9 

  1614 

  8.9 

  4326   (万元) 

  —— 

  8.4 

  73.1 

  —— 

  超预期 

  9 

  户籍人口城镇化率(% 

  92 

  4.4 

  87.6 

  90.6 

  3 

  91 

  0.4 

  年度数 

  —— 

  3.4 

  98.9 

  193.2 

  超预期 

  民生改善 

  10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47871 

  9 

  31113 

  33803 

  8.6 

  37182 

  10 

  22856 

  9.1 

  9.3 

  77.7 

  90.5 

  超预期 

  11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22660 

  10 

  14070 

  15393 

  9.4 

  16840 

  9.4 

  8639 

  8.8 

  9.4 

  74.3 

  80.6 

  略低预期 

  12 

  城镇新增就业人数(人) 

  3420 

  5 

  2680 

  1655 

  -38.2 

  1605 

  -0.3 

  801 

  -9.4 

  -22.6 

  46.9 

  完成市下达任务 

  低于预期 

  13 

  财政教育支出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比重(% 

  21.4 

  0.44 

  20.96 

  20.8 

  -0.16 

  17.6 

  -3.2 

  2.29 

  —— 

  -3.36 

  82.2 

  —— 

  低于预期 

  14 

  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生数(人) 

  5.1 

  0.22 

  4.88 

  5 

  2.46 

  5.98 

  19.6 

  年度数 

  —— 

  1.1 

  117.3 

  —— 

  超预期 

  15 

  *城镇登记失业率(% 

  3.5 

  —— 

  2.33 

  2.33 

  —— 

  2.33 

  —— 

  2.34 

  —— 

  —— 

  150.2 

  已超目标 

  完成 

  16 

  *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90 

  —— 

  99.03 

  96.32 

  -2.71 

  99.6 

  3.28 

  年度数 

  —— 

  0.57 

  110.7 

  已超目标 

  完成 

  17 

  *贫困人口减少(人) 

  福建省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391 

  实现福建省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完成 

  18 

  注册志愿者人数占居民人口比率(% 

  15 

  2 

  13 

  16.2 

  3.2 

  16.3 

  0.1 

  16.38 

  —— 

  3.3 

  108.7 

  412.5 

  超预期 

  创新驱动 

  19 

  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投入占GDP比重(% 

  1.8 

  0.6 

  1.2 

  3.1 

  1.9 

  2.7 

  -0.4 

  年度数 

  —— 

  1.5 

  150 

  625 

  超预期 

  20 

  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2.6 

  0.8 

  1.8 

  2.7 

  50 

  2.92 

  8.15 

  3.26 

  35.2 

  1.12 

  112.3 

  350 

  超预期 

  21 

  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14.5 

  0.5 

  14 

  14.2 

  —— 

  14.4 

  —— 

  14.5 

  —— 

  0.5 

  99.3 

  200 

  超预期 

  生态文明 

  22 

  *耕地保有量(公顷) 

  1400 

  —— 

  1934 

  1954.6 

  1.07 

  1943.47 

  -0.57 

  年度数 

  —— 

  0.6 

  72 

  —— 

  完成 

  23 

  *万元GDP用水量(立方米) 

  市区统一核算,完成市下达的指标 

  可完成 

  24 

  *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 

  完成市下达任务 

  可完成 

  25 

  *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可完成 

  26 

  *森林覆盖率(% 

  78 

  -5 

  83 

  82.96 

  -0.04 

  81.22 

  -1.74 

  年度数 

  —— 

  -1.78 

  104.1 

  89 

  可完成 

  27 

  *森林蓄积量(亿立方米) 

  335 

  1.6 

  310 

  347.3 

  12.03 

  368.97 

  6.24 

  年度数 

  —— 

  9.1 

  110.1 

  已超目标 

  可完成 

  28 

  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削减率(% 

  *化学需氧量 

  完成市下达任务 

  可完成 

  *氨氮 

  *二氧化硫 

  *氮氧化物 

  29 

  *城市空气质量达到国家标准比例(% 

  96 

  2 

  94 

  98.7 

  4.7 

  98.9 

  0.2 

  99.4 

  0.05 

  4.9 

  103 

  已超目标 

  完成 

  30 

  *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Ug/立方米) 

  56 

  -2 

  58 

  46 

  -20.69 

  44 

  -4.35 

  43 

  2 

  -14 

  0 

  已超目标 

  完成 

  31 

  *主要流域Ⅰ~Ⅲ水质比例(% 

  100 

  5 

  95 

  100 

  5 

  100 

  0 

  100 

  0 

  5 

  100 

  250 

  完成 

      说明:1.指标名称前加的为约束性指标, 为累计数;2.修正的指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20年目标数分别修正为47871元和22660元,城镇新增就业人数2015年修正为2680人、2020年目标数修正为3420人;3.因统计计算方法改变,2018年起,固定资产投资只公布增幅、不公布完成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于限下商业贸易专业改革暂无数据,仅公布限上批零住餐业消费品零售额。 

  备注:1.完成程度(%)= 

        2.时序进度(%)= 

  二、重点任务推进情况

  围绕《纲要》提出的主要重点任务进展情况、开展的主要工作、采取的对策措施、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全面评估。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重大改革任务推进情况 

  “十三五”规划实施以来,我区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自觉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强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全面提升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体制机制改革创新。 

  1.增强科技创新能力,补齐创新发展短板,产业转型升级进一步加快推进 

  【进展成效】 

  全力推进先进制造业创新升级。围绕市委“再造市区产业功能,培育城市产业体系”部署要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推进,冶金压延、机械装备、装配式建筑等主导产业支撑作用进一步凸显,2017年主导产业实现产值424.7亿元,增长39.35%,占全区规模工业总产值的81.2%。今年上半年,全区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79.05亿元,同比增长22.4%。加快智能制造、机器换工、数控一代发展步伐,加大新工艺、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和推广力度,辖区企业研发费用投入达8.54亿元,总量位居全市首位。小蕉实业、台明铸管等企业加快发展壮大,引进了以短流程铸件为核心的金属新材料有关项目,形成了上下游配套产业;金圣特钢、三洋纸浆机械等企业技改进度加快,进一步扩大了生产能力,提高了产品质量。 

  全力推进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建设加快推进,制定出台促进电子商务发展的优惠政策,创办梅列区电子商务创业孵化基地和电子商务人才培训基地,万达金街、天元荟等商业区顺利开业。依托三明城市物流园、万达广场、徐碧中央商务区等平台,“总部经济、电商经济、商贸经济”三大经济体系持续做大做优,健康养老、创意设计、金融服务等新兴产业加速发展。引进了10余家总部企业和地区代理入驻,吸引近300家电子商务、银行金融机构等向楼宇集聚,打造亿元税收楼宇。城市物流园城市电子商务创业园建设提速。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深化。我区以加快现代农业和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为中心任务,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实施建立了陈大富硒柑橘、提子、蜜柑等现代特色农产品基地;农业与旅游、文化、农产品加工等产业深度融合,打造了陈大十里休闲农业观光带、清枫谷观光园、砂蕉祥瑞生态农场示范园、华盛肉制品深加工示范区、丰源生态休闲旅游示范区和万丰现代农业特色蔬果示范区“一带两园三区”生态休闲观光农业产业集群,进一步增强了现代农业生产能力和服务功能。 

  【分析评价】 

  我区强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创新转型升级发展,全面提升城市发展水平。“十三五”以来,通过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做大做强主导产业,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不断提升发展层次和核心竞争力。为加快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步伐,促进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必须进一步坚持创新引领,把创新与转型升级结合起来,以创新促转型升级。要抓住国家提出加快推进实施“中国制造2025”机遇,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实现制造业升级。 

  2.项目配套去产能 

  【进展成效】 

  项目建设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布局进一步优化。一是有效投资持续扩大。开展“五比五晒”项目竞赛活动,重点项目建设取得明显成效。2017年储备“五个一批”项目197个,数量上与2016年相当;完成产城融合重点项目150个项目,比2016年增加50个,累计完成投资112.2亿元,与2016年基本持平。2017年转型升级49个项目和已策划生成的58个重点增投项目完成投资46亿元。2018年上半年,23个省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5.21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60.44%;6个重中之重项目动工建设,累计完成投资6.3亿元,占年度计划56.87%;110个产城融合项目完成投资44.6亿元;申报入库省“五个一批”项目106个。二是民生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南三龙铁路梅列段今年底将全线通车,新城大道全线贯通,205国道过境线全线对接通车,梅列陈大至沙县富口生态旅游示范路预计今年建成通车,国道205线市区过境线龙源山连接线工程、国道205市区过境线至翁墩道口公路工程建设加快推进。 

  【分析评价】 

  “十三五”以来,我区坚决贯彻落实省、市推进高质量发展和赶超战略的决策部署,全力以赴实施项目攻坚,增强发展后劲,深入开展“五比五晒”项目竞赛活动,加快推进“五个一批”项目建设,强化项目带动,发展后劲持续增强。然而,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区实体经济仍然面临诸多困难,项目融资难问题仍较突出,制约民间投资发展;项目招商引资成效有待加强,支撑发展的大项目好项目不多。 

  3.多措并举降成本 

  【进展成效】 

  (1)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全面完成政府机构改革,积极推进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生态文明、产业发展、城乡一体化、社会事业、开放开发、社会治理、行政体制等8个重点领域41项改革工作;持续深化简政放权,“三张清单”公布运行,区级行政审批事项精简到91项、行政公共服务事项精简到103项;在全市率先实现建设工程项目“一窗式”并联审批服务,率先启动企业“一照一码、五证合一”综合服务机制。 

  (2)多渠道融资突破发展瓶颈。积极引导福建省闽牛乳业有限公司等12家企业办理动产抵押登记,帮助企业融资1.64亿元。指导“三明皇家红工艺家具有限公司”利用股权出质取得融资贷款50万元。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57笔,贷款金额2600万元,带动就业791人。积极推动企业债券发行、专项建设基金项目申报和推广应用“园区贷”模式。 

  (3)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清理涉企收费,实现了我区省定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零收费,进一步为企业减负松绑。落实国家相关收费优惠政策,对企业反映强烈、社会影响恶劣的乱收费行为开展专项监督检查。对全区规模以上加工型企业行政收费予以规范。 

  (4)降低企业用工成本。圆满完成企业养老金待遇调整工作,涉及2772人,人均增加130.85元。发放第一批创业场地租金补贴,涉及14家企业,完成第二批创业场地租金补贴受理工作,补贴对象共4家企业。 

  (5)林改持续推进。一是推进“普惠制”林业金融体制改革。“福林贷”成为全省、全市先行试点。至2017年底,“福林贷”累计授信达569户,授信金额4778万元,发放贷款1841万元。二是深化林改整乡(镇)推进试点工作取得实效。洋溪试点镇新成立了6家林业专业合作社,经营面积达15600亩。森林景观资源得到进一步保护和利用。 

  (6)深化文体和养老领域改革。推进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建设,实施经营类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深化体育领域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清除体育产业发展的政策性障碍,创新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方式,实现体育产业发展的新突破。着力建设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养老服务领域改革。 

  【分析评价】 

  “十三五”以来,我区始终把降本增效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抓手。着力深化“放管服”改革,梳理编制权责清单,动态调整清单目录,清理规范证照及证照年检类事项,进一步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引导企业转变经营理念、发展方式和管理模式,走“低资本消耗、低成本运营”的发展道路。继续深化林业、社会事业等领域改革,消除产业发展的政策性障碍。总的来看,当前经济形势还比较严峻,要不断突破资金瓶颈,加强融资工作,用足授信额度,确保资金不断流,做到保存量争增量。企业要继续从原料采购、物流、生产加工、产品销售、库存、资金使用等全过程、全工序深挖潜力降成本,力争实现成本进一步下降。 

  (二)重大战略任务推进情况

  “十三五”以来,全区各级各部门认真履行职责,强化配合,及时沟通协调,形成合力,按照“打造首善之区、建设宜居城市”总体要求,积极推动《纲要》各项目标任务落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就。 

  1.优化空间开发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方面 

  【进展成效】 

  空间开发格局进一步优化。城镇空间方面。至2017年底,全区城镇空间开发强度约12%,符合《纲要》2020年空间开发强度10~15%的发展要求;“一区两带三城”格局基本构筑;城乡面貌改善,中心城区聚集功能进一步增强、带动力进一步提升,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基本形成;编制完成中心城区总体规划;完成土地收储1.7万亩,征收房屋36.2万平方米,拆除“两违”面积81.7万平方米;引进万达、中梁、富力等全国地产领军企业参与城区开发建设,北部新城建设初具规模。农业空间方面。2016年、2017年辖区耕地保有量分别为29319.02亩、29152.05亩,均符合“十三五”终期不低于2.1万亩的规划目标,农业空间开发符合规划目标要求。生态空间方面。完成造林绿化面积4700亩,全区森林覆盖率达81.22%,生态红线面积67.37平方公里,符合规划不低于78%的要求。 

  “一区”打造成效显著。集中打造梅列现代服务业示范集聚区,一是依托三明城市物流园,形成了集信息、物流、配送、仓储等七大功能为一体现代物流业集聚区。至2017年,园区已完成投资12.7亿元,收储土地约3200亩,完成开发“三通一平”土地约1700亩,完成签约68家。二是依托社区设立了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总结东乾、乾龙社区“三社三化”经验,助力居家养老模式,打造全市特有的“三依三不离”的城市社区养老“梅列范本”。三是依托徐碧新城、万达广场和其他区域城市中心区的商务基础和产业优势,完成布局金融商务会展集聚区,布局建设大数据服务、研发创意、软件服务、公共服务平台等其他类型集聚区。 

  “两带”建设稳步推进。一是依托城市新干线沿线产业带,沿三明至沙县快速通道东部产业带,在洋溪组团重点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特色园区——三明信息经济产业园;清枫谷生态农业休闲旅游景区项目加快推进,被评为三星级“森林人家”;万丰特色种植园建成500亩。沿国道205线市区过境线西部产业带,重点布局了梅列工业新城,新城建设成效显著、初具规模。二是依托生态休闲旅游经济带,推动农业与都市休闲旅游、文化产业融合发展,碧溪生态谷、瑞云山城市公园等项目加快推进,“瑞云山——碧溪——大佑山”都市休闲农业产业圈初具雏形。 

  “三城”建设齐头并进。一是中心城区建设持续加快。顺利实施投资超过11亿元的重点城建项目,推动老城区渐进式更新。推进龙岗二期、天坑自然村整体搬迁等项目征迁工作。城市管理开拓创新,创新社区“1+2+3”服务管理模式,率先在全省试行城市管理“街长制”,成功举办了福建省社区微治理论坛。结合“城市双修”项目,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实施城市立面改造、充电桩配建、停车楼、社区基础设施等项目建设,推动城区形象整体提升。二是梅列工业新城建设提速。工业新城总规划面积约30平方公里,一期规划建设面积9平方公里,开发工业用地4.26平方公里,至2017年,梅列工业新城已累计完成投资约43亿元,其中基础设施投资约13.5亿元,累计收储土地1.12万亩、开发土地4000亩,入驻企业63家,初步形成冶金压延、机械装备、装配式建筑三大主导产业。三是北部生态新城基本建成。万达广场项目如期竣工,碧桂园四期封顶,中梁壹号院、富力爱丁堡、新城财富广场、城投广场等项目加快建设。梅列中心城区建设面积向北再扩展了3平方公里,土地、资本、人才等要素资源正加快向新城集聚。 

  【分析评价】 

  梅列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按照市委市政府“北扩西进”的发展战略,突出“一区两带三城”发展战略,厚植发展优势,将生态的“绿水青山”变成发展的“金山银山”,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新梅列。“十三五”以来,城镇、农业、生态三大空间产业发展方向和布局更加合理,空间要素资源更加优化,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城乡建设突飞猛进,基础设施建设大大提速,城市建设管理水平和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显著增强,城市吸引力、影响力大幅提升。但由于发展基础较弱,总体仍处于打基础、育功能的发展阶段,基础设施仍然不足,产业支撑、公共服务能力不够,中心城区的带动作用未能有效地发挥,空间开发、管理、利用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 

  2.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方面 

  【进展成效】 

  (1)服务业提升发展取得成效 

  2016年、2017年,全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为116.58亿元、134.5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6.8%、9.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为74.87亿元、83.3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2%、11.4%。 

  生产性服务业取得进展。2016年梅列区政府获得三明城市物流园一级土地开发权,至2017年,园区已完成投资12.7亿元,收储土地约3200亩,完成开发“三通一平”土地约1700亩。园区已基本形成以知识产权服务、检验检测认证、货物运输、仓储、邮政快递服务、汽车修理与维护等生产性服务业为主体的发展格局,已入驻及签约企业68家。大力培育总部经济、楼宇经济、电商经济,徐碧中央商务区入驻企业260余家,齐创工场主题楼宇共入驻企业58家,“云创工坊”成为全市唯一一家国家级众创空间。老土网等平台打造形成“食尚三明”品牌特色,推动了传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生活性服务业较快发展。2017年,我区共接待海内外游客321.53万人次,比2016年增长15.8%;实现旅游收入7.12亿元,比上年增长16.2%。以陈大至碧溪10公里休闲农业观光走廊、瑞云山景区提升为辐射带动的旅游产业全面铺开,以洋溪清枫谷生态农业观光园为辐射中心的休闲观光旅游发展顺利,以虎头山、城市绿道为轴线的健身旅游持续升温。推进了一批农村幸福院建设,完善提升了一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推广了东乾、乾龙社区“三社三化”助力居家养老模式。引导万达商业中心、永星国际商贸城、碧桂园商业街等商圈差异化经营,提升满园春、夏商百货等老旧商业街区品质,满园春小吃城、龙岗夜市投入运营,加快建设茶街、建材装饰等特色街区。2017年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创历史最好记录,限上批发业销售额连续多年居全市首位。 

  新兴服务业取得突破。发挥徐碧中央商务区、华融金融中心等楼宇经济效应,引进了一批如文化创意、中介服务、教育培训、金融证券等有潜力、有税性的企业入驻,推动了新兴服务业发展提速。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博智e族”、“云创工坊”等7个众创空间获省市认定,认定数位居全市第一。 

  重点平台、重点企业发展取得阶段性成果。万达广场、徐碧步行街、永星国际等商业中心效应显现,形成地标性商圈;三明城市物流园区成为全省性货物运输信息枢纽。齐创工坊“互联网+”主题楼宇、徐碧中央商务区等成为创业创新热点区域,引进培育三明齐家、海鑫电子、绿欧电子、赶街、同道网络等一批品牌运营企业,经营规模较大的电商企业有30多家。郊野地质公园、瑞云山等景区成为休闲旅游和健康养老协同发展胜地。盘活了国有资产闲置和“僵尸”房产,实现出租率98.29%,位居全市第一。 

  (2)先进制造业提质创新 

  2017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累计实现总产值536.91亿元,增幅34.4%,实现工业增加值93.89亿元,增长8.3%,总量全市第4,增幅全市第5,工业经济稳步增长,企业活力持续提升。 

  主导产业做优做强。一是工业主导产业保持高质量发展。重点行业再上新台阶,三钢集团、台明铸管、金圣特钢等龙头企业产销两旺,冶金压延、机械装备、装配式建筑等主导产业支撑作用进一步凸显,三大主导产业产值占全区规模工业产值80%以上。二是主导产业结构向中高端加快调整转化。机械装备制造业2017年实现总产值59.39亿元,比2016年增长17.6%,其中高新技术企业三明齿轮箱厂总产值4946万元,增幅90%;小蕉钢城机械制造3832万元,增幅38.24%,增长较快,增速高于全区规模工业平均水平3.3个百分点。三是企业效益持续提升。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钢材价格持续走高,2017年三钢集团实现产值215.47亿元,同比增长58.3%,有力带动了全区相关行业的发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钢管束住宅产业化、建祥装配式建筑生产基地、新型墙体材料等一批项目开工建设,与福建省电子信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合作投资近20亿元建设三明信息经济产业园,百特智能装备及物联传感器产业基地、钢管束住宅产业化生产等一批新兴产业项目竣工投产,三明市普诺维机械制造公司入选福建省首批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 

  传统产业提质增效。加快机器换工、智能制造、数控一代、“两化融合”步伐,积极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推进冶金压延、机械装备等传统优势产业改造提升,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机器换工,将先进的自动化、智能化生产装备与企业已有的生产工艺和设备进行有效对接,实现以“机器换工”方式降低用工依赖、提高劳动生产率。扶持华盛冷冻食品、普诺维机械、等重点生产型企业转型升级发展。 

  平台建设日趋完善。继续高标准建好梅列工业新城、城市物流园和信息经济产业园。一是加强工业新城土地储备,清理闲置、低效利用的土地;加强“僵尸企业”、低效能企业处置;加快推进生活配套服务区、市政道路、第二水厂等基础设施建设。至2017年,工业新城完成土地收储1000亩、平台整理和土地报批1300亩以上,小蕉工业园区被确定为国家级循环化改造示范园区,获得配套支持资金7000万元。二是加快城市物流园商住用地挂牌出让,利用闲置厂房推行“二次招商”。三是加快信息经济产业园土地征迁和基础设施建设,夯实电子信息产业承载平台。 

  大企业培育发展取得积极进展。以三钢集团为龙头,围绕三钢产品调整,加快三明杭萧钢构、建祥装配式建筑生产基地等项目建设,做大做强产业化住宅项目,做活“钢”的文章;依托三钢小蕉实业作为全省唯一一家具备生铁铸造资质准入条件的优势,加快福建台明铸管科技股份公司球墨铸铁管技改项目建设,形成年产20万吨球墨铁管生产能力,做活“铁”的文章;以国投闽光(三明)城市资源有限公司为龙头,建设三明城市资源循环利用基地,打造集废钢加工配送、报废汽车、废旧轮胎、铅酸电池、白色家电等城市矿产回收、处置、再生一体的国家级城市资源示范基地,做活“循环化”文章。 

  “两化融合”加快发展,有效提升了企业竞争力。围绕冶金、装备制造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推进智能化改造,开展智能单元、智能车间、智能工厂培育试点。运用数字化、自动化技术改造提升了一批生产企业信息化水平。积极策划与沈阳机床合作建设5D智造谷项目,构建i5智能制造服务与共享平台,推动我区传统制造业的智能化改造。加快“数字家庭”建设,帮助饱饭坑村完成“数字家庭”示范建设。 

  (3)特色休闲农业快速发展 

  生态休闲农业有序推进。持续推进农业与旅游、文化等产业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发展近郊生态休闲农业。清枫谷生态农业园、后洋标准化设施农业园、碧溪碧乡情农业观光园、祥瑞生态家庭农场示范园加快建设;瑞云——碧溪”都市休闲农业产业带基本形成;大源、长溪、连茂等3个村获评省级乡村旅游特色村。依托市区经济重点项目建设,生态农业、休闲农业、智慧农业和品牌农业发展良好。依托碧溪河水源地保护良好生态,碧溪——长溪——棕南——大佑山观光带市民周边游线初步形成。陈大碧溪千亩提子观光园已建立标准化提子生产基地1000亩,产值3300万元;清枫谷生态农业园完成投资13000万元,成为三明市市级龙头企业、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闽台农业合作示范基地。 

  城郊农业进一步做精做特。持续推进农业现代化,在绿色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建设上迈出新步伐。家庭农(林)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加快培育,“互联网+农业”、订单农业发展迅速,不断衍生农业新业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强化,依托万丰现代农业特色果蔬示范区、福建省亿源农林生态有限公司高效果树示范项目,推动大浦5号、爱媛38杂柑、红肉橙、锦绣黄肉桃等新品种推广种植。 

  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持续推进。严格实行“先补后占、占一补一”制度,确保了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农村土地确权颁证工作序时推进,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有效开展,深化集体林权改革,持续推进“普惠制”金融体制改革。创新制定“一河一员四长”机制,全区所有河流、河段都有“守护责任人”,实现组织体系全覆盖。 

  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进一步完善了基层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和农产品质量监管“三位一体”的区、镇两级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农业经营模式和组织形式创新发展,实现了一产“接二连三”,互联网定制农业、众筹农业空前发展。 

  【分析评价】 

  总体来看,在外部经济环境低迷、宏观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的大背景下,我区一二三产仍然努力实现了稳中趋好发展,工业产业取得了显著成就,新兴服务业取得突破,休闲农业发展提速,部分重点行业、重点项目的引资取得成果,部分重大项目建成投产。但由于宏观经济影响及自身基础薄弱等原因,工业结构层次还有待提高,具有高端高效高辐射特征的高端产业有待培育。服务业比重仍偏低,竞争力需要进一步提高。产业功能区发展不够平衡,整体统筹协调仍需进一步加强。 

  3.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打造科技人才强区方面 

  【进展成效】 

  现代科技创新体系日趋完善。成功推荐了11家企业申报认定高新技术企业。做好众创空间备案及运营管理,推荐申报并获得备案的国家级众创空间1家(云创工坊)、省级众创空间1家(中煌创意工坊)、市级众创空间2家(海西尚品星创空间、三钢青春驿站)。充分发挥好创业导师的引领作用,进一步规范创业导师的标准,建立完善对创业导师的考核机制。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公安专网、综治网格等资源衔接,搭建“一站受理、一网协同、信息共享、条块整合”的智慧城市管理平台,实现了民政、公安、综治等20余个职能部门资源汇聚共享。运用“智慧梅列”微信公众号、手机APP、一键呼叫、社区信息采集等多种方式,实现智慧城市线上线下联动服务。 

  创业创新环境进一步优化。积极开展“双创”活动,2016年以来,成功推荐了福建省三明市三洋造纸机械设备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申报认定高新技术企业,新申报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博智一族众创空间、三明华纺纺织科技等4家企业(团队)在市首届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奖。组织了40家小微企业及众创空间申报“双创”补助资金。组织了13家企业参加了第二届三明市创新创业大赛,有6家企业分别获得二、三等奖及优秀奖。继续落实小微企业、电商企业扶持政策,推进创业创新。形成了“培训、就业、保障”三位一体的创业培训体系,营造了良好的双创环境。 

  创业人才培养取得成效。普诺维董事长郭尚接当选为国家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全省仅8人入选,是梅列首位入选的企业家。全区共有省级创业导师1人,市级创业导师17人,其中创业成功人士10名,为各类创业者提供了一系列的项目策划、市场分析、经营管理、融资贷款、政策法规、法律咨询等方面的咨询和指导。推荐高级工程师陈阳升、研究员高珠清列入“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人选。审核卫生、住建、教育、经信等168名专业技术人员评审材料及工人等级升级考核报名材料。 

  品牌建设取得新收获。推荐普诺维公司申报2017年福建省科学技术奖和福建省专利奖。推荐区种植业技术推广中心与省农科所合作的“葡萄新品种引进与避雨栽培关键技术集成应用”项目申报2016年度福建省科学技术奖,荣获三等奖。通过市级企业技术研究中心认定2家。通过市级众创空间认定3家。至2017年,新注册商标309件,推荐申报市知名商标14件,获批8件,延续认定市知名商标1件。 

  【分析评价】 

  “十三五”以来,我区创新发展思路,千方百计培育发展新动能,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发展行动计划,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促进新旧动能加快转换,全区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基本确立,为实现创新型城区目标奠定坚实基础。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发挥产业引领的高新技术企业偏少、区属企业研发费用投入总量偏小、拥有专利的规上企业比例小、企业紧缺的科技人才偏少等,必须加快解决。 

  4.加快城镇建设步伐,统筹城乡协调发展方面 

  【进展成效】 

  区域性服务中心城市格局日渐形成。持续创新“产城融合”发展之路,做实做足“城市”文章,各项事业发展取得了新进展、新成效。确立了同步推进“梅列工业新城、北部生态新城、中心宜居城区”建设的发展战略。把推动产业转型作为主攻方向,突出发展以楼宇商务集聚区为引领的现代服务业,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服务业发展方式。已建成运营的万达商业中心、永星国际商贸城、碧桂园商业街等商圈服务功能辐射到周边县、市;三明饭店·江滨广场、中梁壹号院、富力爱丁堡、新城财富广场、城投广场等一批重点房产项目正在加快聚集人气、商气、财气;徐碧中央商务区初步形成楼宇总部经济群,区域服务中心城市正加速形成。 

  特色小城镇加快发展。按照设施完善、功能齐备、配套有力的要求,有序地推进陈大、洋溪小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提升小城镇承载力。投资2300万元建成陈大自来水厂项目,投资1.3亿元建设碧溪流域水系综合整治工程项目,城镇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宜居宜游宜业”的新城区、休闲旅游特色镇正在加快形成。依托洋溪生态水系项目,推动农业与休闲旅游融合发展,生态休闲旅游特色镇的定位日益清晰。 

  美丽乡村建设深入推进。陈大镇大源村“一街、一园、一溪、三节点”“美丽乡村”以及渔溪村、砂砰村“美丽乡村”完成建设;砂蕉祥瑞生态农场示范园形成了以海棠花、碧桃花、山樱花及荷花为主的300亩苗木花卉“美丽乡村”观赏基地。洋溪镇连茂美丽乡村已完成生态停车场和所有排污设施管道建设。梅列区徐碧街道廖源村列入2017年美丽乡村示范村。列西街道小蕉村美丽乡村建设进一步提升巩固。 

  城乡基础设施承载力进一步提高。开展市区“和谐征迁”和“城市双修”双攻坚,进一步提高了城乡基础设施承载能力。新建改造城区雨污管网5公里,新增停车泊位1020个,新改建公交站点68个,完成28个地灾隐患点整治。拆除“两违”面积达25万平方米以上。中心城区产城融合不断发展,获得城市物流园、高源工业园等6个地块土地一级开发权。完成市区两级重点征迁项目20个,完成征收住宅1256户,企业12家,累计征收土地1273亩,拆除旧建筑物面积5.3万平方米。在全市征地拆迁“百日攻坚”行动中,列东街道创造了53天完成双园新村24幢征迁项目的列东速度。农村公路、自来水管网改造、农田水利以及环境整治等工程建设持续发力。总体来说,“十三五”以来全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承载力较“十二五”期间有了明显提升。 

  【分析评价】 

  “十三五”以来,我区全面落实省上“人进城、建好城、管好城”的工作要求,围绕市委提出的“打造首善之区、建设宜居城市”、“再造市区产业功能、培育城市产业体系”目标要求,推进城市与乡村均衡互补、振兴发展,加速城乡聚集融合,促进人居环境持续改善。但由于区级财力有限等原因,在城乡融合、协调发展方面,依然存在产业层次不高、配套设施不足、公共服务能力有限、各类人才缺乏等问题。 

  5.打造绿色清新梅列,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方面 

  【进展成效】 

  生态环境空间管护能力进一步提升。持续进行“绿色生态”新梅列建设,将生态的“绿水青山”变成发展的“金山银山”。实施“两沿一环”(沿路、沿溪、环城)一重山绿色屏障工程,开展瑞云山4A级景区、大佑山、虎头山等生态功能区建设,加强景区综合管理,加快森林公园和生态风景林建设。至2017年,全区80%的镇、街道达到省级以上生态乡镇考核标准,列东街道、洋溪镇、列西街道先后获得国家级生态乡镇称号,23个行政村中有5个获得省级生态村称号,15个获得市级生态村称号,创建率达到87%;全区共有14个社区获得“三明市环境友好社区”称号,15个学校获得“三明市环境友好学校”称号。 

  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加快。强化生态林保护,严禁天然林砍伐;全面启动生态公益林非木质利用试点工作,做好天然次生林的更新抚育,在全省率先完成8.2万亩生态公益林保险任务。至2017年,辖区禁养区内规模化生猪养殖场已全部实现关闭或拆除。持续巩固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工程成果。所有整治村垃圾清运率和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100%和98%。针对蕉溪流域涉水污染的非法洗砂制砂场,采取多部门联动、分户包干等形式,落实监管职责,形成高压态势。已拆除非法洗砂制砂场7家、实施环保查封3家。 

  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日趋完善。明晰森林资源产权,在全区建立规范的森林资源权属管理制度及严格征用占用林地审核审批制度。开展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完成12家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工作。落实“豁免购买排放小微污染物建设项目排污权”制度,完成18家企业排污权初核工作。全面开展生态红线划定工作,按要求完成生态红线划定第二次现场对接工作。制定印发《梅列区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建立“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联动工作机制。完成小流域“一河一策”制定工作,科学指导治理工程。加大环境监测力度,完成蕉溪、碧溪、台溪等小流域摸底监测工作,全面掌握水质现状。强化督查推进,在治理过程中实施区检察院全程跟踪机制,确保工作举措落到实处。 

  人文宜居梅列氛围浓厚。2017年,三明市顺利通过全国文明城市复查,名列全省第三名,梅列区发挥主战场、主阵地作用,做出了积极贡献。“十三五”以来,推进总长32.2公里的7个市政道路改造工程。投入200余万元强化垃圾桶及堆放点保洁管理。完成立面清洗16万平方米、立面粉刷5.2万平方米。拖移清理“僵尸车”2185辆。新增全国文明单位2个,全国文明村1个,三明市特殊教育学校入选首届全国文明校园。“我们的节日”、道德讲堂、道德论坛等活动稳步开展,“好人建设”有新进展,评选表彰11名区级道德模范,新增省级“身边好人”2人。 

  防灾减灾体系更加完备。开展防火隐患排查,提高居民防火意识。组织林业技术人员指导林农运用网络平台解决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发现疫情,及时防治。做好森林病虫害监测,加大松材线虫病除治力度,扎实开展森林植物调运检疫和产地检疫工作。全力配合市里开展沙溪流域防洪四期工程梅列段建设,实施中小河流治理项目4个(在建2个)。完成了2016年度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含调查评价),完成梅列区防汛视频监控系统提升改造,新增视频监控点5个,整合接入原有3个视频监控点。 

  【分析评价】 

  “十三五”以来,我区在“生态福建”发展战略指导下,坚持倡导绿色生产、绿色生活,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显著下降,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生态乡镇和生态村创建加快推进。基本建成满足梅列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结构完善、功能先进、集约高效、保障有力的梅列防灾减灾现代化体系。然而也要看到,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也面临一些困难:空气污染防治压力加大,小流域水质有待提升,油烟、噪声等发生在群众身边的污染问题尚未彻底解决等等。在未来财政资金压力增大、接续产业尚未能很好释放经济效益的挑战下,如何积极科学地引入社会资本、以新的融资方式较快完成生态环境建设工程是必须妥善解决的问题。 

  6.全面提高开放水平,深化区域交流合作方面 

  【进展成效】 

  对外开放水平得到提升。主动对接“一带一路”倡议和福建自贸区政策,积极承接自贸区产业转移,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提高利用外资水平;进一步加大开放力度,依托“6.18”、“9.8”、“11.6”等开放合作平台,创新招商方式方法,大力开展产业链专业招商、区域性定向招商,探索“委托引智招商”、“以商招商”等多元化招商,招商实效得到提升。落实外商投资准入管理,由审批制变为备案制。外资企业名称预核准实现电子化申报、核准,在全市首先对外资企业设立、变更承诺单日办结。已实现对外贸易经营者和原产地证申请人备案“两证合一”。 

  区域合作交流频繁。一是深化梅台交流合作。台湾青年创业园于2017年10月投入运营,已入驻企业10家。做好台商权益维护工作,为台商、台企提供全方位的司法服务。徐碧街道乾龙社区在第四届海峡两岸社区治理论坛上与台中市和平区鸟石坑社区签订交流合作协议书。多次与中华两岸交流联合会办公室、中华华夏青年关怀总会联络,增进了解,沟通友情,加强合作。二是积极融入“一带一路”。进一步加强与海外社团联系,邀请海外社团来梅考察,促进与“海丝”国家经贸往来。已邀请世界青年联合会菲律宾分会约20家企业来我区考察洽谈,对接项目。邀请厦门台商协会副会长曾正道等一行12人前来考察洽谈永星国际商业部分收购项目和芦桥养老院收购项目。我区与76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对“一带一路”的56个国家和地区进出口交易额持续增长,特色产品烤鳗出口国家增加到14个,2017年出口达2438万美元,增幅32.14%。 

  积极共建共享主轴城市群。我区贯彻“强化主轴、壮大两翼、块状推进、连片发展”的三明市城市总体规划发展思路,把北部生态新城建设作为城市建设的重点工程,全力拓展中心城市空间,同步完善路网、管网、停车场等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建服务项目建设,基础设施日渐完善,承载能力日益增强,主轴核心地位日益确立。 

  【分析评价】 

  我区积极探索创新,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若干领域改革走在全市前列。“十三五”以来,我区加快融入“一带一路”,继续深化梅台交流合作,创新招商引资机制,外贸回稳向好,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随着中美贸易摩擦等国际形势不确定因素增多,未来对外开放之路将不会一路坦途,必须突破招商成效不够明显、外贸出口不均衡等问题瓶颈,结合“一带一路”倡议,从加强互联互通、深化多元贸易往来、推进海洋合作等方面努力,发挥优势,全方位推进与海丝沿线国家的交流和合作,通过资本纽带和贸易纽带,在更广阔的市场中消化产能。 

  7.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共享民生幸福梅列方面 

  【进展成效】 

  城乡社会民生持续改善。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梅列第二实验学校、梅列实幼陈大分园、洋溪分园、贵溪洋第一分园以及东新小学教学楼相继投入使用,新增学位3700个。成为全省首批、三明市首个获得“全国中小学校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创新县(市、区)”称号县区,被省政府授予“福建省教育工作先进县”;高分通过省级“两项督导”评估,完成第五轮中小学素质教育督导评估,基础教育质量走在全市前列,2017年中考成绩单、全科及格率均再获全市第一。就业创业能力全面提升。至2017年,城镇新增就业3260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206人,就业困难对象就业883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35%,控制在目标3.5%以内。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1208人,达到每年转移500人的目标。2016年、2017年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率达分别达到96%和94%。城乡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截至2018年6月底,我区养老、失业、工伤参保人数分别达到28158人、21305人、29898人,比“十二五”末分别增长7.85%、10.2%、40.41%,提前完成目标任务;城乡居民参保13347人,参保率达99.6%,提前超额完成90%的目标。加强城乡养老设施建设,落实养老服务补贴制度,建成5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10个农村幸福院。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更加完善,全区所有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镇卫生院、延伸举办的行政村卫生所等均已全面执行基本药物制度,实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建立了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机制,进一步缩小城乡和人群间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差距。圆满结束国家基层卫生综合改革重点联系点项目工作。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率先完成75%的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新建区级图书馆1个,打造国家一级文化馆1个,镇(街)文化站5个,村(社区)文体活动室49个,三级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实现全区100%有效覆盖。全区规模以上文化产业单位共11家,2017年规上文化企业营业额收入增加5894万元,比2016年增长17.6%。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基层社区治理水平上开创新局面,通过省级社区治理和创新实验区中期评估验收。落实应保尽保,动态管理,在全市率先实现城乡低保标准一体化;提高五保供养标准,落实特困人员供养提标。完成了全区4655名持证残疾人基础信息的更新。全区农户参加政策性农村住房叠加保险总户数达5033户。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先后出台12项计生优惠政策。完成计划生育家庭意外伤害保险5740户,共28.70万元。完成30个计生困难家庭贴息贷款总额为122.3万元。帮助19名计生家庭女孩圆了大学梦。体育事业蓬勃发展。我区籍羽毛球运动员刘成在2017年羽毛球世锦赛男双决赛中与搭档张楠合作夺得冠军。2017年9月,我区籍运动员邓薇、刘成分别在第十三届天津全运会比赛中夺得女子举重63公斤级冠军、羽毛球男双冠军、羽毛球团体亚军,共获两金一银,奖牌居全市第一。群体活动蓬勃开展。 

  城乡社会治理创新发展。充分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与公安专网、综治网格等资源衔接,搭建“一站受理、一网协同、信息共享、条块整合”的智慧城市管理平台,构建“大城管”工作格局。结合“街长”制,细化20个社区541个网格管理,及时安排处置各类城市管理问题。运用“智慧梅列”微信公众号、手机APP、一键呼叫、社区信息采集等多种方式,实现智慧城市线上线下联动服务。认真推进产城融合重点项目中城市管理(社区治理)20个项目。延伸拓展全省社区微治理创新工作,“一居一品”品牌建设继续深化。 

  公共安全体系进一步完善。大力开展信访疑难积案包案化解行动,2017年信访人次比2016年下降32.75%。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社会保持平稳安定,荣获省级“综治平安区”称号。在全市率先开发建设网格化服务管理信息平台。新建、改造1278路社会面监控,基本实现重点场所、部位、主要道路全覆盖。整合资源规范成立区、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综治服务中心,建立区综合治理服务中心。社区矫正人员154人,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率98.8%,重点帮教对象接送率100%。积极开展防范校园欺凌和暴力治理活动。加强易涉毒场所、部位的日常管理。精心组织,周密部署,深入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 

  重点领域安全生产管理不断加强。创建消防安全示范区。“十三五”以来,共整改火灾隐患300余条,整治侵占消防通道行为60起,拆除乱搭乱建37处,开展消防宣传活动200次。深化危爆物品监管。严格督促民爆物品、易制爆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落实安全管理主体责任,深入涉爆企业、烟花爆竹经营企业、加油站等场所进行检查。深化食药品监管。检查食品生产经营企业3184家,药械生产经营企业202家次,共排查风险隐患问题33个,均已落实整改。加强安全风险源头管控。制定以“ABCD”四级分类的《梅列区安全生产风险分级分布作战图》,对不同风险等级的企业,实行差异化、精准化动态监管。做好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及安全生产大检查工作。通过企业自查、部门检查、领导带队督查相结合的形式开展活动,全区共监督检查企事业单位和场所1827家次,排查一般隐患3038处,整改3002处,整改率98.82%。 

  【分析评价】 

  “十三五”以来,我区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的立足点,财政支出重点向民生领域倾斜,在改善民生、强化民生保障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民生幸福指数持续提升。不过,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多,未来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城市和人口管理等方面,承受的压力将会越来越大,对公共服务的财力支持、管理水平的要求会越来越高,尤其是在教育和医疗领域,优质资源不足和公共服务能力不够的矛盾,会进一步凸显。 

  8.全面深化各项改革,强化体制机制支撑方面 

  【进展成效】 

  转型升级的新机制加快形成。持续开展各类专项整治,完善市场公平竞争机制。制定实施细则,完善“双随机、一公开”机制。积极推进新常态下企业的转型升级服务机制,不断深化“进企业、解难题、促发展”活动,推进“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落实,建立入园项目专人对接服务的工作机制。完善解决企业欠薪长效工作机制,严厉打击非法用工、欠薪逃匿严重违法行为。建立科研项目与金融投资联动机制,着力破解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加强知识产权业务培训和指导,引导企业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工作保护机制。完成全区2200余名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年度工资级别档次正常晋升审批,完善收入分配调节机制。 

  重点领域改革全面推进。扎实推进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工作,全力打造梅列现代服务业示范集聚区。深化集体林权制度和农村普惠制金融改革,推进林权按揭贷、福林贷等林业金融创新产品拓面扩量,拓展农村林、地、房“三权”抵押贷款业务。深化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完成紧密型医联体建设,与市第一医院联合成立区域紧密型医联体,实现第一医院分院镇(街)全覆盖;全面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重点人群签约服务覆盖率达69.52%,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签约覆盖率达100%;全力做好全国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国家级复评验收。进一步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多证合一”,积极推行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工作。依托工会、工商联、商会社团等组织,推进私营企业“降成本、补短板”,切实帮助企业解决用工、资金需求等实际困难,降低企业运营成本。 

  阳光高效的服务型政府建设取得新成就。持续深化简政放权,继续推进“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在全市率先实现建设工程项目“一窗式”并联审批服务,率先启动企业“一照一码、五证合一”综合服务机制。开展联审联办,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推行“一趟不用跑”和“最多跑一趟”办事清单工作,全区有22个部门单位进驻网上办事大厅,424项推进全流程网上办理,“最多跑一趟”事项占全部办事清单84%。深化企业投资管理体制改革,落实“非禁即入”,简化企业投资审批程序,分类分期减少企业投资项目前置审批,强化事中事后监管事项;推动企业上市和发债工作,引导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在海峡股权交易中心、新三板挂牌交易。按照权责一致原则,继续推进区级城市管理领域、生态监管领域等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建立健全跨部门、跨区域执法联动响应和协作机制。 

  法治梅列建设扎实推进,依法治区走在全市前列。继续深化反腐倡廉工作,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全面推进“三比三满意”年度实绩考核办法,有效激发了干部队伍的整体活力。全力支持纪委“三转”,加强对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以及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四风”和腐败问题的常态化督查。区检察院在全省率先建成控告申诉举报、案件管理、行贿档案查询、检务咨询四个窗口于一体的检务服务大厅;区法院以“互联网+执行”为载体,打造全市首家执行工作服务中心。在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陈大镇砂蕉村投入专项资金建设“法治公园”。在“奥运冠军村”洋溪镇饱饭坑村设立青春法治广场。新建立了21个司法工作室。加强党对人大政协工作的领导,把党总揽全局同人大、政协依法履职统一起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持续增强。进一步支持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就区委、区政府重大部署、重要任务、重点问题开展专题调研、提出对策建议,构建起“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扎实开展村级组织换届选举工作。实施城市基层党建“1221”工作法,发动2600余名在职党员参与社区治理,累计为群众办实事882项。 

  【分析评价】 

  两年半来,我区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加快形成,服务业、医疗、农业等重点领域改革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走在全市前列,营商环境持续优化,社会保持平稳安定,荣获省级“综治平安区”称号。但也必须看到,体制机制创新还有待加强,国际形势中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为平安稳定工作带来一定挑战。 

  (三)三大攻坚战推进落实情况

  “十三五”以来,全区认真落实中央关于打好三大攻坚战的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提出的具体要求,拿出更加扎实有效的举措,三大攻坚战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进展成效】 

  1.坚决打好防范金融风险攻坚战 

  加强金融风险防范和化解,规范民间融资行为,依法处置信用违约,严守金融风险底线。加强政府债务管理和债务运行监控,建立融资平台公司债务等有关数据定期报送制度,牢牢守住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对属地内的不良贷款,充分发挥“双包”、“会商”等机制作用,加大工作力度,及时研判风险态势,对重点风险企业做到了早发现、早预防、早化解。深入开展打击金融领域恶意逃废债、清收不良贷款等工作。2017年完成不良贷款清收处置23.63亿元,不良贷款率从2016年的6.36%降至3.11%,其中区属不良贷款率为1.31%,较好完成市里下达的目标任务。继续抓好“增贷”,积极探索园区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大对民营企业的发放贷款力度,努力破解“企业难融资、银行难贷款”困局,2016年共为69家企业转贷114笔6.66亿元;2017年为5家园区及商贸企业授信2.8亿元,发放贷款金额1.3亿元。 

  2.坚决打好脱贫攻坚战 

  在全市率先实现低保线与贫困线“两线合一”。全力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严格落实主体责任,重点抓好产业扶贫、教育扶贫、金融扶贫等措施。至2017年,农村低保标准提高至6624元,完成建档立卡贫困12户35人在年内实现脱贫,碧溪、下坑、孝坑、廖源等4个贫困村摘帽退出,率先在全市完成脱贫任务。试行城市困难家庭精准扶贫帮困“347”工作机制,实施结对帮扶贫困户制度,整合政府和社会各方力量,运用行政资源、市场机制等有效办法,着重从就业、就医、就学等方面加大精准帮扶力度,改善城市困难家庭生活条件。 

  3.坚决打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战 

  “十三五”以来,辖区地表空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和土壤环境质量均达到功能区划要求,全区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呈现稳中趋好的态势。空气环境质量方面,2017年市区环境空气质量(AQI)优良天数为348天(有效监测天数352天),达标率为98.9%,较2016年同期提升0.2个百分点,6项主要污染物指标全部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水环境质量方面,2017年全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与2016年同期持平;辖区省控断面水质达标率100%,与上年同期持平。土壤环境状况方面,对我区重要重点行业周边土壤地块、饮用水源地、畜禽养殖场周边土壤开展了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调查,各类区域土壤总体处于清洁或尚清洁等级,土壤环境质量总体较好。环境风险方面,全区危险废物产生单位7家、经营单位1家,规范化管理抽查合格率均为100%,危险废物环境风险总体可控。全区无危险废物、跨境倾倒案件和化学品泄露事件发生。 

  【分析评价】 

  “十三五”以来,我区金融风险总体可控,坚决刹住地方政府过高举债,禁止以购买服务、担保等形式变相举债,切实将金融资本导入实体经济。继续创新提升“348”精准扶贫工作机制,率先在全市完成脱贫任务,并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主动融入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持续推进“四绿工程”建设,强化工业污染和养殖面源污染治理,加强饮用水保护。虽然金融风险总体可控,但潜在风险不容忽视,要引起重视。要切实防范脱贫人口返贫,从战略高度认识和建立防范返贫机制。环境污染源点多面广,防治工作难点在于既要防控污染,又要保持经济稳中求进。 

  (四)重大工程项目进展情况 

  出台了工业项目招商引资奖励办法和扶持工业经济、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发展优惠政策,设立广州、上海、深圳等招商联络处开展精准招商。深入开展“五比五晒”项目竞赛活动,全区2017年新储备“五个一批”项目197个,数量上与2016年基本持平,总投资337.3亿元,其中,新谋划项目73个,签约项目69个,三钢80兆瓦煤气高效发电工程、装配式建筑生产基地等31个项目开工建设,三明生物科技孵化中心、智能化开关设备等18个项目顺利竣工,台明铸管、三钢一高线改造等6个项目增资扩产。 

  “十三五”以来,“纲要”163项“十三五”重大项目建设总体进展顺利,“十三五”前半期共完成投资426亿元,占计划的51.5%,任务“过半”。 

  三、规划实施中开展的主要工作及创新

  全区上下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努力走出一条赶超发展之路。 

  (一)产业动能加快转换

  “十三五”以来,从我区实际出发,侧重抓好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两大经济体系。在先进制造业方面,以三钢集团为龙头,依托小蕉实业等重点企业,持之以恒抓技改、拓链条,持续发展壮大“机械铸造、装配式建筑、智能装备、电子信息”等重点龙头产业。三钢80兆瓦高效发电和烧结北区料场搬迁改造、三明纺织闽申棉纱生产等3个项目建成投产或部分投产,三钢集团节能减排系统改造(含煤炭绿色转化)工程、建祥装配式建筑生产基地等项目进展顺利,新增长点加快形成,制造业发展新动能加速培育。在现代服务业方面,加快推进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建设,依托三明城市物流园、万达广场、徐碧中央商务区等平台,做大做优“总部经济、电商经济、商贸经济”三大经济体系。新都汇、龙岗夜市投入运营,江滨广场、财富广场等商贸设施项目加快建设,有望形成多个新的消费热点和商贸集聚区。健康养老、创意设计、金融服务等新兴产业加速发展,推动了现代服务业发展提速、质量提升、比重提高、动能转换。 

  (二)科技创新驱动深入实施

  在经济新常态的当下,我区把创新驱动作为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战略。着力突出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着力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创新平台支撑作用、创新人才带动作用、金融创新的助推作用和体制机制的保障作用,培育发展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在产业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等方面取得了新突破。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强化,小微企业创业园等研发孵化平台基本建成,引进更多成长型科技企业入驻,形成持续创新的系统能力。强化对普诺维、三洋浆纸设备、云创工坊、中煌创意工坊等科技型企业的精准帮扶,支持其在科技创新、技术改造、两化融合等方面寻求突破,激发企业创新活力。 

  (三)城乡均衡互补协调发展提速 

  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统筹城乡、区域发展,积极完善政策配套,强化居住环境、产业布局、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城乡一体化建设,城乡协调发展进程明显加快,城镇化水平稳步提升。坚持三产融合协调发展,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高端、精细、休闲为主导的现代农业,推进农业与城区食品加工、旅游、文化、电子商务、健康养老等二三产业交叉融合发展,形成城乡一、二、三产业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 

  (四)生态梅列建设加快推进 

  始终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努力实现生态环境的“高颜值”和经济发展的“高素质”。严把项目环评关,坚决做到“五个一律不批”。大力支持环保产业发展,打造了一批循环经济示范龙头企业,实施了一批循环经济重点项目。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重视对山林、植被的保护,深化“一河一员四长”制度,采取“一河一策”,突出抓好沙溪河、碧溪等流域整治,确保辖区内河断面达标率达100%。推进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加强城乡人居环境治理力度。 

  (五)社会治理共建共治共享格局形成

  提升社会治理社会化、专业化、智能化、法治化水平,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创新社区治理,完善“1+2+3”社区治理模式,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不断向基层下移。积极推动“智慧城市”管理,推进社会“微治理”和“数字城管”建设,总结提升“大城管”、“街长制”经验,推进城市长效管理。积极实践政府“购买服务”、“合同外包”等形式,大力培育和发展各类社会组织。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系,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 

  (六)重点领域改革开放逐步深化

  在现有普惠金融贷款“福林贷”、“园区贷”、紧密型医联体建设、企业资产按揭贷款产等改革工作取得初步成效的基础上,继续推动统计制度改革创新、招商制度改革、商事制度改革创新等更多领域、更深层次的改革任务实现新突破。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创新型城市建设初见成效,改革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对外开放的综合优势和总体效益得到新提升。 

  (七)项目支撑助推经济跨越发展 

  “十三五”以来,深入开展“五比五晒”项目竞赛活动,谋划了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重大产业项目、重大民生项目,持续在抓落地开工、抓项目推进、抓投产达效等方面狠下功夫,加大小分队、分区域招商引资力度,加速项目成果转化,切实以更多更好的项目来支撑产业转型升级,以高质量发展,实现赶超目标。 

  四、存在的困难问题及原因分析

  从总体上看,“十三五”实施以来,总体顺利推进,实施情况良好,主要指标能够按照序时进度保持增长,但对照落实赶超任务发展的要求,仍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产业结构调整仍面临较大压力 

  表现在一二三产业结构上,2016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与上一年度基本持平,而2017年与上一年度相比则下降了3.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发展相对缓慢,生产型、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发展滞后;而且从产业内部结构看,高端产业比重过小,科技型、创新型企业不多,产业高端化的发展任务较重。主要原因是:市区对全市服务业的贡献逐年下降,引领和集聚作用减弱,成规模、有效益的服务业集聚园区发展不足,缺少对全市的集聚示范效应。三产项目谋划质量不高,一方面,大多是楼宇、园区基础设施项目,新项目、大项目少,缺乏投产后可以新增产能的产业项目;另一方面是结构欠优,多数是商贸物流、休闲山庄等传统产业,前瞻性不足、同质化明显,涉及共享经济、创意设计、服务外包等新技术新业态项目较少。同时,2017年以来,因三钢快速增长,效益大幅提升,工业增加值较大增加拉升二产比重。 

  (二)企业发展面临新情况、新问题

  我区产业优势不够突出,企业多数为粗、笨、重项目,科技含量低、终端产品少,企业间关联度低、配套性差,缺少品牌和龙头支撑,尚未培育出优势相对明显的产业集群和龙头企业,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主要原因是:由于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引起的,加上产业规划定位不清晰所至。另外,受经济下行大环境的影响,不少企业存在资金紧缺、生产困难、招工难、市场萎缩甚至部分企业倒闭等问题。 

  (三)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增长乏力

  2016年全区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实际完成73663万元,比上年减收2544万元,同比下降3.34%;2017年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实际完成76561万元,比上年增收2898万元,同比增长3.9%,但与2017年目标数9.14亿元相比差了1.48亿元,主要是因为:我区财税结构不合理,税源主要集中在房地产及与之相关的建筑业,具有较高税收含量的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小,缺乏骨干税源企业,短期性税源占比过大,随着碧桂园、万达、翡翠城等原有房地产开发项目基本处于收尾阶段,新增市城投公司建设楼盘又为市级独享,随着“营改增”政策的全面落实,房地产业、建筑业等行业综合税负进一步下降,财政增收乏力。同时,受经济下行压力影响,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导致税源萎缩,而台明铸管、百特智能装备等一批新上投产项目处于启动发展阶段,目前仍处于税收留抵期,尚未形成有效税源,财政增收缺乏新增长点,实现9.5%规划目标难度较大。 

  (四)个别指标完成不理想

  从“十三五”规划前两年执行情况看,《纲要》确定18项预期性指标中,地方生产总值、地方公共财政收入、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等指标增幅明显低于规划目标。随着推进高质量发展和落实赶超工作行动计划的实施,地方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经过全区后期努力后预计能够实现规划目标,但地方公共财政收入、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与规划目标差距较大,完成规划预期目标任务艰巨,难度较大。 

  (五)民生短板有待于加快补齐 

  由于财力有限、城市化进程加快和人口增长导致需求总量大幅增加等原因,我区在教育、卫生与健康、文体、养老和城乡民生基础设施等社会事业的供给上存在分布不均衡、空间约束、软供给不足等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师编制不足、普惠幼儿园不足;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业务用房不达标;基层文化设施利用率较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不够多元;社区服务设施分布不均,提供的服务品种相对单一;城乡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布局不够均衡等。 

  五、推动规划顺利实施的对策举措

  针对“十三五”前半期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原因,下一阶段关键是积极适应新时代国内外宏观环境的新变化、新要求,全面推进各项工作,努力实现“十三五”规划目标,为“赶超”发展、建成“首善之区”奠定基础。 

  (一)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推进高质量发展。严密防范金融风险。对属地内的不良贷款,继续发挥“双包”、“会商”等机制作用,加大工作力度,及时研判风险态势,对重点风险企业做到早发现、早预防、早化解。落实精准扶贫举措。在确保长溪、岩兜、连茂和饱饭坑4个贫困村顺利摘帽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补齐污染防治短板。按照省、市统一部署,周密安排,持续深入开展水、大气、土壤污染防治,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和小流域治理攻坚战。深化“五比五晒”,强力推进项目建设,对接闽西南经济协作区发展战略、“一带一路”倡议和福建自贸区政策,围绕我区的生态优势、区位优势、群众需求、乡村振兴战略等,策划一批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的项目。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科学制定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清除阻碍要素下乡各种障碍。 

  (二)强化工业强区意识,推动工业经济新跨越。特定的发展阶段决定了工业经济仍是我区的主导经济,也是壮大地方经济实力的主要途径,必须全力推进工业经济加快发展。围绕2020年确保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20亿元的目标,加快梅列工业新城、城市物流园和信息经济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适时启动工业产业功能区建设,科学编制园区产业规划,积极筹措土地指标,为工业发展奠定空间平台。继续每年安排一批重点技改项目,引导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做大企业规模。加强产业招商,围绕三钢集团、三明杭萧钢构、福建建工集团等龙头做活文章,做好先进装备制造业、绿色建筑业等主导产业的行业聚集,引进附加值高、税性好、无污染企业,壮大园区产业。以产业高端化为导向,鼓励企业加强科技创新,努力向产业价值链中的高垄断性、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环节进军,推进主导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和传统产业高新化,在发展速度、质量水平、竞争能力等方面争创优势,实现新突破。 

  (三)优化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在加快工业发展的同时,要同步推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切实加快推进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建设。加快引导科技服务、产权交易、金融保险、咨询设计和创业策划等生产性服务业在我区集聚发展,打造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和核心区,提高核心竞争力,为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提供支撑。继续依托三明城市物流园、万达广场、徐碧中央商务区等平台,持续做大做优“总部经济、电商经济、商贸经济”三大经济体系,着力发展健康养老、创意设计、金融服务等新兴产业,推动现代服务业提质、提速。围绕商贸流通业发展,修编完善市场专项规划和城市商业网点规划,扶持做大一批专业市场,培植培育一批新兴市场。依托现有商贸中心,培育消费热点,加快营造高端商业氛围,提高商业集聚度,构建辐射闽中地区的大型高档商圈。 

  (四)强化项目支撑带动,增强发展后劲。认真总结经验,借鉴好的经验做法,持续深入推进项目建设,力争全区项目进一步提质增效。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以“三个全民”(全民谋划项目、全民建设项目、全民培植税源)为抓手,持续深入开展“五比五晒”项目竞赛活动。加大小分队、分区域招商引资力度,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层层分解目标任务,做到每个部门有责任,人人肩上有担子,动员全区上下主动作为、比拼项目、落实赶超,切实以更多更好的项目来支撑产业转型升级。强化要素保障、服务保障、机制保障,深化“进企业、解难题、促发展”活动,建立健全一线攻坚、督察问效等机制,落实扶持工业经济、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发展优惠政策,推行项目落地审批手续全程代办,协调解决企业用地、用工、办证等各类困难和问题。进一步规范政府性项目管理,完善决策、评估等制度,充分发挥政府性资金“四两拨千斤”的功效,带动民间投资。 

  (五)强化生态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环境保护治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真正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继续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深化“一河一员四长”制度。完善污染防治应急处置体系,实施生态环境监测预警,提高应对突发环境事件和重大生物灾害的预警防控能力。不断推进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加强城乡人居环境治理力度,充分利用沙溪、碧溪等水体,建设城市和开发区(园区)绿色节点,美化城镇和园区生态景观。推进生态环境保护体制机制改革,认真落实国家生态文明实验区改革建设试点任务,巩固实施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制度,积极探索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工作,大力推广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推进绿色金融体系构建。加快工业园区的生态化改造。要挖掘存量土地潜力,节约集约利用土地。 

  (六)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推动民生改善提升。切实把改善民生和加快发展社会事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完善社会保险、社会救助、慈善事业相衔接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贯彻实施就业促进法和劳动合同法,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最大限度地提高社会就业吸纳能力。着力加快技术创新、科技信息、科技服务、专利服务等平台建设,充分发挥科技孵化园的作用。坚持教育优先发展,逐步加大教育投入,树立精品教育理念,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打响梅列教育品牌。加快推进卫生事业发展,继续完善医疗服务体系,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抓好食品药品安全整治,确保人民群众健康安全。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和药品供应体系。继续繁荣发展体育事业,开展全民运动。加快推进城乡数字电视工程,扩大广播电视网络覆盖范围。推进社会治理共建共治共享,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强化社会治安突出问题专项治理,依法防范和惩治违法犯罪活动。进一步挖掘文化内涵、打响文化品牌、扩大文化影响,形成与主城区地位相匹配的文化发展格局。确保我区在今年底率先实现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面脱贫,并稳定巩固到2020年。 

  (七)凝心聚力,提振干事创业精神。充分调动和激发干部队伍干事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大力推动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扎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全面完成四个专题研讨。认真落实省委巡视整改。深入开展“纠正“四风”从我做起”主题活动,组织大学习、大查摆、大整改、大落实四个环节,促进干部作风不断转变。健全一线考核、正向激励、容错纠错等机制,营造干部担当作为浓厚氛围,激发干部担当作为内生动力,进一步提振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 

附件:

相关报道